蜂研动态
 
 
 

全国热线咨询电话:400--028--3088
联系人:陈小姐:18280321728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万安路西段360号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蜂研动态 >> 蜂业科技

安全有效防治小蜂螨的综合措施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浏览次数:31

小蜂螨作为危害蜂群健康的重要寄生虫,不仅会削弱蜂群繁殖力和采集力,还可能引发蜂群疾病传播,对养蜂业造成显著影响。结合蜂业生产实践与研究成果,以下从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及蜂群管理三个维度,介绍安全有效的小蜂螨防治方法。

一、精准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小蜂螨的防治关键在于 “早发现”,定期监测是基础。可采用以下方法:

巢脾检查法:每周抽取蜂群中蛹脾,观察巢房内是否有小蜂螨爬行,尤其注意雄蜂蛹房(小蜂螨偏好寄生雄蜂蛹),若发现单个巢房内有 2 只以上螨虫,需及时处理。

蜂体检查法:随机抓取工蜂,借助放大镜观察蜂体腹节缝隙,统计螨害率,当螨害率超过 5% 时,需启动防治措施。

监测工具辅助:使用螨扑监测片(不含药剂的粘性片),放置于蜂箱底部,24 小时后检查粘住的螨虫数量,判断螨害程度。

二、综合防治,安全与效果并重

(一)物理防治:减少化学污染

  • 高温处理
    :将抽出的封盖蛹脾放入 46℃温水中浸泡 5 分钟(温度需严格控制,避免伤害蜂蛹),可杀灭脾内小蜂螨,处理后晾干放回蜂群。
  • 冷冻处理
    :对储存的巢脾,在 - 15℃以下冷冻 24 小时,能彻底杀灭螨卵和成虫,适合非生产期的巢脾消毒。
  • 人工清除
    :对螨害较轻的蜂群,可人工摘除受侵染的蛹房,用细毛刷清除螨虫,集中销毁带螨巢脾。

(二)生物防治:利用自然调控机制

  • 引入天敌
    :在蜂场周边种植薄荷、艾草等植物,吸引寄生蜂等小蜂螨天敌,形成自然生态调控。
  • 生物制剂
    :使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植物源提取物(如苦楝油、薄荷油),按 1:50 比例稀释后喷洒蜂脾,对小蜂螨有抑制作用,且对蜜蜂安全、无残留。

(三)化学防治:科学规范用药

  • 选择低毒药剂
    :优先使用氟胺氰菊酯条(螨扑),悬挂于蜂箱内巢脾之间,每箱 2 条,使用期不超过 2 周,避免蜂产品残留;禁用有机磷类高毒农药。
  • 严格控制剂量
    :用药时需按说明书稀释,如使用甲酸熏蒸,每群蜂每次用量不超过 5ml,熏蒸时间控制在 6 小时内,熏蒸后及时通风,防止蜜蜂中毒。
  • 避开生产期
    :在流蜜期前 1 个月或取蜜后进行化学防治,确保药剂代谢完全,避免污染蜂蜜、蜂王浆等产品。

三、强化蜂群管理,提升抗螨能力

  • 维持强群
    :小蜂螨易侵袭弱群,通过合并弱群、补充封盖子脾等方式维持强群,利用工蜂清理能力抑制螨害繁殖。
  • 更换抗病蜂王
    :选择经过抗螨筛选的蜂王,其后代工蜂清理螨虫的行为更活跃,可降低螨害发生率。
  • 清洁蜂箱
    :每月清理蜂箱底部的残脾、死蜂和蜡屑,并用酒精擦拭箱壁,减少螨虫滋生环境;每年更换 1 次巢脾,避免螨虫长期寄生。
  • 合理饲喂
    :在蜜源匮乏期,补充优质饲料(如纯净蜂蜜、花粉膏),增强蜂群体质,提高抗螨能力,避免使用带有异味的饲料(如荞麦蜜),防止吸引盗蜂传播螨害。

四、注意事项

  • 避免交叉感染
    :处理螨害蜂群后,需彻底消毒工具(如起刮刀、蜂刷),避免在健康蜂群和病群间交叉使用。
  • 结合天气防治
    :选择晴好天气进行防治,此时蜜蜂活动活跃,药剂分布更均匀;阴雨天气蜂群活动少,易导致药剂残留。
  • 定期复查
    :防治后 1 周需再次监测,若螨害率仍超过 3%,需调整防治方案,避免抗药性产生。
    通过 “监测预警 — 综合防治 — 强化管理” 的闭环措施,可有效控制小蜂螨危害,同时保障蜂产品安全和蜂群健康,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