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防蜂指南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9日 浏览次数:43近年来,被蜜蜂、马蜂、蝎子等昆虫蜇伤,引 发的严重过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病例呈现渐增趋 势,显然,这与人们的过敏体质有很大关系。病人被 蜇伤后,若不能得到及时确诊,实施针对性强的紧急 治疗,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需要引起急诊科临床 医生的高度重视。
一、Ⅰ型超敏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
近年来,被蜜蜂、马蜂、蝎子、红火蚁、蚂蚁等昆虫蜇伤,引发的严重过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病例呈现渐增趋势,且这些病例往往比较凶险。 以蜜蜂、马蜂蜇伤为例,过敏症状可以在蜇伤后马上出现。如病人全身开始出现皮疹、红斑、痒痛等症状,之后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胸闷、气急、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血压会急剧下降,人很快就会进入昏迷状态。最危险的蜇伤过敏机制,就是发生了最典型的Ⅰ型超敏反应。根据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将其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致敏阶段 指变应原(蜜蜂的毒素)初次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刺激其产生特异性 IgE 类抗体。IgE 以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使之致敏的阶段。在此阶段形成的结合有IgE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细胞,含有致敏细胞的机体则处于致敏状态。
2、激发阶段 指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和合成活性介质的阶段。一般只有多价变应原与致敏细胞 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IgE分子结合,使细胞表面的IgE 受体(FcεR 1)发生交联,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活化反应,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储备介质如 组胺、激肽原酶等,并能新合成一些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此外,过敏毒素(C3a、C5a)、蜂毒、蛇毒、抗 IgE抗体等也可直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
3、效应阶段 指活性介质与效应器官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的阶段。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 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胺引起;晚期相反应一般发生在与变应原接触后6~12小时内,可持续数天,主要由LTs和PGD2所致,PAF及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也起一定作用。
简单地说,以前被蜜蜂或马蜂蜇伤后,蜂毒作为抗原使得他的身体致敏,如果他已致敏的身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即Ⅰ 型超敏反应。
二、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如何施治?
临床诊疗表明,被蜜蜂、马蜂蜇伤后发生的Ⅰ型 超敏反应,也常常会发生在被蝎子、红火蚁、蚂蚁、 蜈蚣、毒蛇蜇伤或咬伤的病人身上。这些病例由于出 现的概率较低,往往不被患者和医生所重视,从而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因此,了解临床症状及时确诊,按 照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施治,对抢救患者生命非常 关键。 1、被蜜蜂蜇伤后,要立即取出蜂针,清洗伤口,尽力去除过敏原。
2、如果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气道阻塞,应立即气管插管或床旁气管切开,确保患者气道开放,并给氧。
3、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治疗。
一般小儿0.01mg/kg,最大剂量0.5mg/次,皮下注射,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1次;成人首次0.5mg,皮下或肌注,酌情重复;如果出现低血压或对起始的肾上腺素剂量无反应,静脉给入1:10000肾上腺素,输入生理盐水20ml/kg;如果低血压持续存在,给予肾上腺 素或多巴胺静脉滴注。
4、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用地塞米松10mg,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稀释后静滴,一般用药1~3日。 5、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如果病人在野外,一旦出现过敏情况,最好是自己先打抗过敏的针剂如肾上腺素针;若没有针剂,也要吃抗过敏的药物,这样才能有时间到医院来抢救。 临床经验证明,一个人被蜜蜂蜇过一次后,在短时间内被蜇第二次,很有可能快速出现致命的Ⅰ型超敏反应。当然,有的人只要被一只蜜蜂蜇伤就会引起致命的过敏性休克,有些人被几百只蜜蜂蜇伤也不会引起过敏,这与每个人是不是过敏体质密切相关。 也正是Ⅰ型超敏反应出现的概率很低,不为大家 所了解。才需要每一个临床医生,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知道和了解这种病情,一旦遇到,就会根据病情及时抢救治疗,避免酿成严重后果。
肾上腺素能通过β受体效应使支气管痉挛快速舒张,通过α-受体效应使外周小血管收缩;它还能对抗部分Ⅰ型变态反应的 介质释放,因此是救治本病的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