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研动态
 
 
 

全国热线咨询电话:400--028--3088
联系人:陈小姐:18280321728
地址:成都市天府新区万安路西段360号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蜂研动态 >> 健康话题

蜂蜜在古今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概况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1日  浏览次数:619

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结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属于蜜蜂的采制物。人类至少自公元前七千年就已掌握了蜂蜜的采集加工技术,《塔木德经》《圣经》等古籍中均记载有蜂蜜。一般每100 g蜂蜜含17.1 g水、79.7 g总糖、0.3 g蛋白质和氨基酸、0.57 g有机酸、0.2 g总矿物质(钾最丰富)、0.02 g脂类、3.01 mg维生素、0.14 mg黄酮和酚类物质。

蜂蜜口服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可生肌敛疮。《本草纲目》谓其性“生凉熟温、甘柔和缓”。现代研究表明,蜂蜜具有抗癌、增强免疫、止咳、通便、改善记忆、保护神经、强健心肌、抗衰老等作用。

 

 

蜂蜜在古今中外均应用广泛。在食品保健领域,大量新鲜食材采用蜂蜜加工以期丰富口感并延期保存(如蜜饼、蜜梨),或以蜂蜜制备各类饮食用于健体祛病等。蜂蜜还用于护肤美容,直接食用或制成面膜。蜂蜜作为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列为上品;亦为古老的药用辅料,在《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等医籍中即有其作矫味剂调服汤液、作黏合剂制备蜜丸等记载。制剂和食品中添加蜂蜜可发挥矫味、粘合、防腐等作用;

同时方剂中的蜂蜜还可增强药性。本文系统梳理了其在古今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情况,概括了蜂蜜作为药用辅料的主要功能和用法,以期为深入研究蜂蜜及其组分的价值、拓展新功能和新用途提供参考。

1 蜂蜜在古代方剂中的应用
1.1 蜂蜜用法
在中医世家数据库(https: //www.zysj.com.cn/)分别检索《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急千金要方》,收集含蜜方剂共729首。

 

依据古籍中含蜜方剂有关制法和用法的描述,可将蜂蜜与其他药味的关系大致分为共热、不共热,共热包括蜜药共热(即以蜜或蜜水为溶剂煎煮药物)或后下蜜煎(即水煎煮药物后再下蜜煎),不共热时作为制剂辅料(作黏合剂或基质等)或调服药料(作药引等)。
1.2 蜂蜜用法与剂型的关系
含蜜方剂所属剂型涉及丸、汤、煎膏、散、酒、外用等多种。其中煎剂(如猪膏煎、生地黄煎)以水煮药、药液浓缩后入蜜再煎,可视为较早的煎膏剂。当蜜与药共热时,多为汤剂、煎膏剂、丸剂,尚有酒剂(如酥蜜膏酒为蜜与酒合煎而得)和外用制剂(如熏衣香方为18种香料粉末加蜜共煮制成);不共热时则蜂蜜可作粘合剂用于制备丸剂或熏香,亦可作基质用于制备栓剂、膏剂或软膏剂,以及面膜(如白面方,蜜和药粉涂面白如玉)、敷贴(如治瘢痕凸出方,药粉蜜和以敷)等。

此外,以蜜调服者一般为丸剂,少数为散剂(如龙脑饮子,新水入蜜调下)。

1.3 蜂蜜用法与功效的关系
关于用蜜方法对方剂功效的影响,清代邹澍在《本经疏证》中总结了张仲景用蜜的4种方式,包括和蜜入药,可缓泄药之泄、毒药之毒、热药之燥、寒药之冽,补药留恋而不速行,散药行徐而不尽量,如以蜜为丸者(肾气丸方等);

化蜜入药,可起到固护阴液、滑泽途径、芳香润中启脾胃、甘化阴火等作用,如处方中含蜂蜜的方剂(甘草粉蜜汤方等);化药入蜜,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乌头汤、大乌头煎,蜜煎乌头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化蜜入水,能益虚安中,如大半夏汤(化蜜入水,扬之二百四十遍,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半),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治疗胃反呕吐。

由此可知,古方中涉及蜂蜜的剂型多样、品种丰富,用法多变、功能独特,且极为重视借助蜂蜜自身功效、并经灵活的处理方式达到调节方剂药效和毒性的目的。

2 中药成方制剂中蜂蜜的应用
在药智数据库分别以“膏”“丸”“合剂”“口服液”为关键词搜索中药处方制剂,经筛选去重得丸剂共1 683种,合剂与口服液共494种,煎膏剂共144种。另检索搜集得含蜜中药制剂共806种,分别对所属剂型、蜂蜜用量和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2.1 剂型分布规律
如图2所示,中成药所含蜂蜜有3种呈现方式,包括仅含蜜炙药材,仅加蜜,两者兼具(即“蜜+蜜炙药材”),其中属于第一种方式的品种占比最高。含蜜中成药共涉及9种剂型,以“蜜炙药材”方式最为普遍;处方另加蜂蜜的中成药则以丸剂、合剂(含口服液)、煎膏剂为主,其中仅加蜜者分别占此3种剂型总数的20.83%、32.04%、20.00%,“蜜+蜜炙药材”则以丸剂居多。若不计仅含“蜜炙药材”者,则含蜜制剂品种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丸剂、合剂、煎膏剂,在该剂型含蜜品种中的占比分别为72.9%、39.8%、36.7%。

 

 

在含蜜中成药中,丸剂数量居各剂型之首,占含蜜制剂总数的41.69%,这与蜂蜜可用作多种丸剂类型的赋形剂有关。尚有少量含蜜制剂散见于酒剂(绍兴大补酒)、糖浆剂(双参安神糖浆)、颗粒剂(古汉养生颗粒)、片剂、胶囊剂、散剂等。此外,个别外用软膏中也含有蜂蜜(如止痛透骨膏、烧伤止痛膏);维吾尔药中还有一种独特的蜜膏剂(如强身萝菠甫赛河里蜜膏、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与中药煎膏剂相当,亦含有大量蜂蜜。

 

含蜜丸剂共计336种,以蜜丸为主,其中大蜜丸、水蜜丸、小蜜丸各占含蜜丸剂的40.48%、12.50%、1.49%。3类含蜜形式占比分别为52.55%(蜜+蜜炙药材)、27.33%(仅蜜炙药材)、20.12%(仅加蜜)。一些品种具有“一丸多型”的特点,即同一处方具有多种丸剂类型和规格、含蜜量可变,如十全大补丸每100 g粉末加入炼蜜35~50 g可制成水蜜丸,加入炼蜜100~120 g可制成大蜜丸或小蜜丸。所有蜜丸品种,均为仅加蜂蜜或处方中同时有蜜炙药材;水丸、浓缩丸、浓缩水丸则相反,仅个别品种另加蜜,如内消瘰疬丸(浓缩丸)、喉痛丸(浓缩水丸)等.

 

2.2 蜜丸和煎膏剂中的蜂蜜用量
蜂蜜作为蜜丸和煎膏剂的关键辅料,其用量直接影响成品质量。图3统计了上述2种剂型中的用蜜量(以蜂蜜质量与其他药质量和的比值计算)。其中蜜丸以大蜜丸和水蜜丸为主,用蜜量分别为0.8~2.0和0.2~0.6,实际用量需依据药物性质、制作季节、制备工具不同而适当调节;除蜜丸外的其他丸剂则用蜜量较低,均小于0.1。煎

 

膏剂的用蜜量在0.6~2.0之间、普遍较高,这与其在收膏过程中一般清膏与炼蜜用量比例范围为1∶1~1∶3有关。其他剂型多在制备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入适量蜂蜜,或是处方中含有蜜炙药材。

 

2.3 蜂蜜在制剂中的功能特点
除了作为处方药味的炮制辅料之外,中药制剂中蜂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蜂蜜自身具有治疗作用,可作为处方活性组分,其性平味甘,归肺、脾、大肠经,有补中益气(如补中益气膏)、缓急止痛(如筋骨丸)、润燥止咳(如二母宁嗽丸)、润肠通便(如润通丸)、解毒(如清热祛毒丸)的作用;二是作为制剂辅料,确保成型或改善制剂性能。

蜂蜜含有大量糖类和适量水分,不仅是优良的矫味剂,还具有高度粘合和润湿作用。如表3所示,蜂蜜用于制备丸剂可助丸成型,使蜜丸经久存放仍柔软可塑,并能达到防腐效果,或作为丸剂包衣辅料。其次,在片剂制备中可同时发挥多种特性,包括黏性(大量糖分)、润湿和崩解(水分及亲水性组分)、润滑(含少量蜂蜡可减少摩擦、防止粘冲)等。再次,蜂蜜内含还原糖,可掩盖不良气味、改善口感、提高患者依从性。此外,蜂蜜既是煎膏剂成型的关键,还可作为配制中医眼科外用药的主要基质,其天然的抗菌、消炎作用尤其利于制剂自身稳定性和临床发挥局部疗效,如《普济方》中的蜜连膏。

 

 

目前含蜜中药制剂以丸剂、煎膏剂、合剂等传统口服剂型为主,而在其他剂型中应用偏少;不同制剂品种蜂蜜用量差异较大,其中蜜丸和煎膏剂含蜜量居高;蜂蜜在中成药中仍发挥多功能辅料的综合作用,但用法较为单一。
3 含蜜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分析
比较古今中药制剂中蜂蜜的应用情况,分析当前含蜜制剂发展缓慢的原因,关键在于蜂蜜的用法用量与含蜜制剂的成分功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一是传统煎膏剂多用炼蜜,而现代制剂则多以蔗糖替代蜂蜜,本文统计结果显示,中成药中含蜜煎膏剂仅占煎膏剂总量的20.8%(图2)。

但用蜂蜜或蔗糖制备同一煎膏剂时,所得成品差异如何尚缺乏系统研究和可信数据。反之,在当前“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的大环境下,是否可以考虑以蜂蜜替代制剂中的蔗糖?此类问题尤为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二是古籍中大量方剂直接以蜂蜜或蜜水煎煮饮片,但这种将蜂蜜用作溶剂的方式在现代中成药中几乎缺失。蜂蜜富含量葡萄糖和果糖,两者在一定内范围能形成低共熔物,故蜂蜜是具有超分子结构的天然低共熔溶剂。

目前低共熔溶剂因其低成本、易制备、生物相容、环境友好、挥发性低等优点,已公认为绿色溶剂,是现有毒性和挥发性溶剂的最佳替代品,特别适用于医药领域,在活性成分提取和改善不稳定化合物的稳定性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当以蜂蜜作为溶剂或混合溶剂组分时,可望增强对组织的渗透而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改善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促进口服吸收或局部渗透性,进而提高组分的生物利用度甚至增强生物活性。因此,对蜂蜜作为溶剂的深入研究不仅利于揭示古方用蜜特色和机制,且有助于指导中药新制剂研发、进而发展新型中药提取技术。

三是蜂蜜作为半固态介质,对提高含蜜制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稳定性均具有潜在贡献,但其稳定化相关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

食品工业中早已广泛利用蜂蜜的这一特点,加入一定量的蜂蜜即可达到防腐、助悬等效果,如10%的蜂蜜能使胡萝卜汁贮存6个月不分层。

蜂蜜还可能促进或抑制某些成分的转化,如蜜炙甘草中的总黄酮和多糖含量高于生甘草,因而具有更优的免疫调节功效;又如蜂蜜可抑制蜜炙甘草、蜜炙黄芪中化合物的热诱导乙酰化等。

四是现代研究认为蜂蜜属于绿色生物材料,可自发形成胶体结构,进而影响其自身组分状态和生物活性;且蜂蜜胶体的自组装过程受到蛋白质浓度、pH、矿物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此外,蜂蜜所含的某些组分还能诱导其他活性物质自组装形成纳米粒,或参与合成纳米粒(金/银纳米粒),进而提高该活性物质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活性。近期蜂蜜中还发现并确定了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囊泡状纳米粒子。此外,蜂蜜自身具有荧光,且对金属离子和热处理的稳定性较优,该特性可能有利于发展中药制剂新的分析技术或响应性功能。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蜂蜜在发展纳米材料或纳米医药方面也潜在多种功能,可能发展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今后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用蜜方式对制剂的影响并解析其机理;探索和拓展蜂蜜在其他领域的新功能和新用途,如蜂蜜介导的载体在涂层、成像、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新应用;针对其多功能辅料及药辅合一方向加强基础研究以及新型蜂蜜制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4 结语与展望
蜂蜜作为药食两用及药辅合一的天然产物,物质丰富、功效多样、应用广泛。本文汇总了含蜜方剂和中药制剂,通过分析古方蜂蜜用法与其剂型和功效的关系,并总结含蜜中成药的剂型、用蜜量和功能分布特点,发现蜂蜜在古今方剂中均有广泛应用、其功能用法类同,然在古方中其“药”和“辅”的功能并重且特色鲜明,而在现代制剂中“药”的作用削弱、“辅”的功能则较单一。

 

中药现代化呼唤中药制剂的新型化和功能化,基于“药辅合一”特点研发新型多功能辅料是中药守正创新的具体体现。蜂蜜虽为传统辅料,但仍潜在许多未知的新功能亟待研究和开发,期待本文引发研究者对蜂蜜与中药制剂相关研究的更多关注,加快推进含蜜制剂的科学内涵和现代化研究。

来源:《中成药》